潘云鹤院士:AI2.0时代中国能否领跑世界?
”戴琼海院士更深一步进行阐释,并抛出关于如何评价人工智能技术,什么是智能的本质,如何建立新的图灵测试等多维度的思辨。深耕计算机领域十多年的高文院士,是一位学界大咖和教育者,也是一位
7月25日,2020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戴琼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文科讲座教授、鹏程实验室主任高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沈向阳,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双聘教授,美国文理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智能科学》讲座教授张雅琴, 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作为大会主题演讲嘉宾,通过头脑风暴和行业搜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潘云河院士:提出人工智能三重知识表达机制
潘云河院士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艺术领域的先驱之一,被誉为“人工智能2.0之父”。他牵头的“中国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于2015年被中国工程院批准为重大咨询项目,并于次年提交了《关于中国启动“中国智能2.0”重大科技计划的建议》。
潘云河院士认为,未来五年人工智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基础理论的突破,这对于中国能否在人工智能2.0时代引领世界至关重要。
会上,潘云河院士分享了“视觉知识相关的五个问题”的主题,深入阐述了AI 2.0时代下的知识表达,提出了由知识图谱、视觉知识和深度神经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三重知识表达机制。
他表示,在AI 2.0时代,知识的表达有三种,包括知识的语言表达、知识的图像表达和知识的深度神经网络表达,分别对应语义的记忆内容、场景的记忆内容、感受的记忆内容。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有利于知识表达、推理等智能计算的可解释性、演绎*和可移植性的实现。
戴琼海院士:人工智能的拷问与投机
戴琼海院士是立体视觉与计算相机理论及关键技术的领军人物,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工智能高级人才,研究生和博士后近百人人工智能 常识问题,是全国创新大赛奖获得者。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戴琼海院士不仅在学术和技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对人工智能的未来长远发展有着深入而独特的思考。
在本次大会上,戴琼海院士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诸多思考,从不同层次和更深远的视角拷问,给出了全新的解读视角。
当前的人工智能,尤其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它对计算资源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
戴琼海院士讨论的第一个话题是:未来是否有颠覆性的计算技术,以更好地满足我们的算力需求。
沿着这个方向,戴琼海院士提出,现有的人工智能优势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具体任务上,远不等同于人类智能,这就需要从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思考如何推动智能本质的突破性发展。
“智能和智能的发展不是静态的'大脑',它需要一个'AI身体'来与环境和人类互动,迫切需要思考,如何构建这样一个'AI身体'?”戴琼海院士进一步讲解,抛出如何评价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本质是什么、如何建立新的图灵测试等多维度的猜测。
高文院士:解决都市脑顽疾的新思路
深
耕计算机科学领域十余年的高文院士,是一位大咖、教育家、技术专家。他领导的鹏程实验室汇集了20多位中科院院士和数百名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打造鹏程云脑等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
近年来,高文院士的研究重点是利用对神经网络的理解来改进现有的云视觉系统,包括城市大脑或智慧城市系统。
有
目前城市大脑或智慧城市系统等现有云视觉系统面临两大挑战:第一,虽然视频数据很多,但能够调控它并从中提取模式的大数据并不多;其次,绝大多数视频数据是普通视频,而敏感视频相对较小,产生的价值也不大。
高文院士认为,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整个视觉感知系统架构的直接后果。他给出了一个新思路,就是通过人形视觉系统(称为数字视网膜)的视觉通路模型来改进云视觉系统,从云计算到设备边缘云混合架构,这种结构将大大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使城市大脑更加高效和智能,并赋予城市大脑从1.0版本到2.0版本。
沈向阳院士:从深度学习到深度理解,推动